---来自《朝阳陵园精典资源库》
最近,办公室小王报名了英语班,喜滋滋地说,人家承诺一个月能从零基础到英语流利对话;
闺蜜老顾在实验新的减肥方法,据说不运动不节食一周可以瘦十斤;
表妹在参加写作训练营,雄心勃勃准备三个月后靠兼职写作月入过万......
每天都有一些“聪明人”在寻找成功的捷径,可以让自己绕开漫长的奋斗过程,迅速成功,殊不知,那些真正的聪明人,却都在暗暗地用着“笨办法”。
01
小米公司短短几年迅猛发展起来,与雷军的“笨办法”息息相关。
雷军说,企业要长足发展,就要用最好的人,在核心人才上面,一定要不惜血本。
创业初期,他的主要精力就在找人上。但是毕竟跨了行业,连基本的行业内的人才名单都没有。
那怎么办?雷军用上了他的笨办法:
“如果没有名单可以聊,你可以先问问自己,你最希望自己的合伙人是哪个公司?
然后就去那个公司楼下的咖啡厅等着,看到人就拉进来聊,问这个公司的人谁在这项工作上面最棒?聊一圈下来,就会有名单了。
然后按照名单上的人请吃饭,一次不行两次,两次不行三次,不断尝试,直到成功。”
为了找到一个非常出色的硬件工程师,雷军曾连续打了90多个电话。
几个合伙人轮番和他交流,整整12个小时,才说服工程师加入。
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,似乎越来越需要我们创新求变、弯道超越,避开一切笨拙的方法,但是,成功者往往用的是笨办法。
胡适说过:“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,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,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。”
02
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作品深入人心,作品中的细节真实细腻,让读者身临其境,很多人佩服她的想象力,其实,她用的也是笨办法:
写《寄居者》时,为了了解上世纪40年代犹太人在上海的生存场景,她翻遍了资料,连当时的香水牌子、裁缝店构造、舞厅情况都一一记下。
为了《老师好美》,她跑过全国5所中学,跟学生一起听课,用最现代的语言跟老师、学生交流,看高中生怎么说话,孩子们如何生活。
写《第九个寡妇》时,她直接去乡下体验生活,跟河南农村老太太同吃、同住、种番薯......
不仅如此,为了掌握英语写作,她三十多岁开始学习英语,从一个英语盲,成为考上两个艺术院校写作系的留学生。
即便如此,她在哥伦比亚艺术学院学习初期,还是因为英语文学基础薄弱,被同学远远甩在后面。
别人一个小时读50页,她一个小时才读10页,别人一节课就能写一篇小说,她半天才磕出一段白描。
但是,到了期末,她成了班上唯一拿满A的学生。
后来,在一次访谈节目中,一个香港大学文学系研究生问:
“您是怎么做到的?像我们这种基础来说相对较好的学生,也未必敢跑到美国去,还一下子拿到那么好的成绩。”
严歌苓答:“聪明人,用的都是笨功夫。”
国学大师钱穆说过:“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,诀窍无他,都是能人肯下笨劲。”
褚时健老先生八十岁种橘子翻烂几十本科普书籍,成为行业专家;
演员黄渤为了拍摄一个角色跑烂了三十七双鞋子;
罗胖为了准确录制六十秒死磕几十遍;
乔布斯为了一个PPT 模拟演讲一百遍......
放眼望去,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他们都在用这样的笨办法,难道我们就比他们聪明很多吗?
确实,越是聪明的人,越是知道这世间的努力,没有任何捷径可走。
唯有不断地穿山越岭,涉险过河,一步一个脚印,花更大的力气去下苦功,才可能把别人远远甩在身后。
日本设计大师山本耀司有一段名言:
“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,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,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、有价值的。
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,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。我要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,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。”
世上所有事情,都没有捷径可走。你以为的捷径,其实是最大的弯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