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山永固陵与万年堂
永固陵,是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,冯太后的墓葬,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镇川乡西寺梁山之上,这里古称方山,是北魏当时的都城平城的重要屏障。永固陵始建于公园481年(太和五年),一共修建了八年之久,太和十三年(490)年,太后葬于此。
永固陵是北魏迁都平城(390)后,在平城地区修建的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寝。永固陵不仅开中国帝王陵墓修建佛教建筑(思远浮屠)之先河,而且在陵墓制度上对北魏后期皇陵修建起到了示范性作用。永固陵还有两个名字,祁皇坟和永固石室。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也可能是唯一一座以女性为主尊,男性帝王为陪葬的陵墓。
北魏的帝陵,一般选址于高山之上的平坦地带,如左路山,方山,北邙山等,地面上都有大型的封土,封土一改秦汉时期,尊崇方形(所谓方上)的传统,基本采用圆丘型,有关学者对此,或认为北魏先民鲜卑以圆为贵,或认为圆丘型墓葬有利于防止墓葬受到地下水的侵蚀。这里我个人认同第一种意见。
北魏帝陵一般有很长的墓道,例如永固陵和宣武帝景陵的墓道长度,都在40米以上。墓葬基本由方砖砌成,一般墓道分为前后两个部分,中间有石门连接。从已经挖掘的永固陵和景陵,以及其他北魏王公的墓葬来看,北魏陵墓一般没有耳室和天井的设计,只有一个单室,穹顶一般也为圆型。墓葬内按照北史中的相关记载,不设明器,不设金银。也就是薄葬。但是实际上并未得到很好的遵守
北魏帝陵的另一个重大特征,就是一改魏晋时期不设碑表石刻的传统,开始在墓葬前放置石像生。已经基本确定的北魏宣武帝景陵,北魏孝庄帝静陵前,都有石刻翁仲造像。而且这些石人很有鲜卑族的风格。
方山永固陵除了有大型的陵园,祭祀建筑,佛教建筑以外,还有一座陪葬墓,就是所谓的万年堂,万年堂,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初陵,本来,孝文皇帝是想跟太后葬在一起,以彰显对太后的孝心,但是由于汉化改革,迁都洛阳不能成行。于是,万年堂就变成了一座空墓。但是依然发现了一些随葬品,有可能是预先设置的。
永固陵和万年堂,在历史上都曾经遭遇过盗掘。其中,在永固陵内还发现了当时盗墓者留下的题刻,其中提到了两个年号,“大定”“正隆”,大定,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,而正隆,则是海陵王完颜亮的年号,可见,永固陵至迟在金代已遭到人为破坏了。而且盗墓者很可能是官盗,十分嚣张。
北魏孝文帝元宏之长陵
长陵现存两个大型封土,大者高35米,底部周长141米;小者高23米,底部周长110米。两冢相距约100米,当地俗称"大小冢"。
此外,在长陵周围,有很多的建筑构件和砖瓦残块。
景陵,是北魏第七位皇帝,宣武皇帝元恪的陵墓,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镇冢头村。元恪,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第二子,长子元询因为反对汉化改革被废处死后,立为太子,生母为文昭皇后高氏。孝文帝死后即位,宣武帝是一个非常平庸的皇帝,碌碌无为,但是佞信佛教,龙门石窟也就是在他在位期间,得到第一次大规模的修造,其中著名的宾阳三洞,相传就是这位天子,以他父母的形象修造的。同时,北魏在宣武帝朝迅速衰落,官员皇族腐败,土地兼并严重,最为重要的是,扼守北魏北境的怀柔武川等六镇的鲜卑军民,由于对汉化改革不满,开始不断组织暴动,北魏王朝开始亮起红灯。公元515年,宣武帝病死于洛阳,留给他年由儿子孝明帝的,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了。
陵墓已经挖掘并供游人参观,不过墓是空的,长长的甬道直通墓室,比较显眼的是墓室石门两侧雕刻的武士象,瞋目张口,十分威猛,盔甲的细节雕刻得非常到位,陵墓的穹顶很高大,棺床位于墓室西侧,为青石板所制。景陵历史上曾经多次遭遇盗掘,最迟的一次,是清代光绪年间,盗墓贼将地面上铺满的青石砖起走后,又将棺椁拉出陵墓。后被追回。
官方微信二维码